2015年3月,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调研报告发布(欢迎来电分享报告正文)
正文目录
1. 海洋油气产业发展分析 2
1.1. 海洋油气产业概况 2
1.1.1. 石油和天然气仍是主要能源,新增量主要来自海洋 2
1.1.2. 我国海洋油气储量丰富、开采率低,开发前景远大 2
1.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产业链分析 2
1.2.1. 海洋油气勘探 2
1.2.2. 海洋油气开采 2
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概况 2
2.1. 产业定义 2
2.2. 海洋工程装备三大体系 2
2.3. 主要产品分析 2
2.3.1. 海洋油气开采的主力军——钻井平台 2
2.3.2. 海洋油气生产装备的统领者——FPSO 2
3.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分析 2
3.1. 钻井装备 2
3.2. 生产装备 2
4.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
4.1. 发展现状 2
4.2. 欧美设计、亚洲制造的市场竞争格局 2
4.3. 主要生产国及典型企业 2
5.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
5.1. 产业环境利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2
5.1.1. 国家战略支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2
5.1.2. 产业政策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保驾护航 2
5.2. 发展历程 2
5.3. 发展现状 2
5.3.1. 我国海工装备接单成绩显著 2
5.3.2. 研发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2
5.3.3. 具有低成本优势 2
5.3.4.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2
5.3.5. 产业布局与典型区域 2
5.3.6. 存在的问题 2
6. 主要生产企业及配套分析 2
6.1. 中船重工:海工装备的奠基者 2
6.1.1. 企业概况 2
6.1.2. 企业经营状况 2
6.1.3. 海工装备业务 2
6.1.4. 海工装备产品简介 2
6.2. 中船集团:深水海工设备的领航者 2
6.2.1. 企业概况 2
6.2.2. 企业经营状况 2
6.2.3. 海工装备业务 2
6.2.4. 海工装备产品简介 2
6.3. 中集集团:借来福士强势进入海工装备 2
6.3.1. 企业概况 2
6.3.2. 企业经营状况 2
6.3.3. 海工装备业务 2
6.3.4. 海工装备产品简介 2
6.4. 振华重工:以港机优势挺进海工装备 2
6.4.1. 企业概况 2
6.4.2. 企业经营状况 2
6.4.3. 海工装备业务 2
6.4.4. 海工装备产品简介 2
6.5. 中远船务:由修船转身海工装备 2
6.5.1. 企业概况 2
6.5.2. 企业经营状况 2
6.5.3. 海工装备业务 2
6.5.4. 海工装备产品简介 2
6.6. 其他生产企业简介 2
6.7. 配套企业:受到技术封锁,发展滞后 2
7.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
7.1. 高油价推动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 2
7.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
8.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投资价值分析 2
8.1. 国内市场分析 2
8.2. 全球市场展望 2
8.3.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投资价值分析 2
8.3.1. 投资前景 2
8.3.2. 进入壁垒 2
8.3.3. 投资风险 2
8.3.4. 投资重点及方向建议 2
图表目录
图表 1:2021年以前不同来源石油产量预测 2
图表 2:世界海洋能源开发正迅速向深海挺进 2
图表 3:1970-2020全球陆上和海上石油天然气产量预测 2
图表 4:1970-2020全球浅水和深水油气产量预测(单位:百万桶油当量/天) 2
图表 5:1970-2020全球海洋油气产量预测(单位:百万桶油当量/天) 2
图表 6:世界海上油田分布图 2
图表 7:我国和世界海洋油气探明率对比表 2
图表 8: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图 2
图表 9: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图 2
图表 10:我国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情况 2
图表 11:2001年以来我国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比重 2
图表 12: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产业链 2
图表 13:海洋工程装备 2
图表 14:新一代海洋油气工程装备 2
图表 15:海洋工程装备三大体系 2
图表 16:主要海工装备工作环境 2
图表 17:自升式钻井平台 2
图表 18:半潜式钻井平台 2
图表 19:钻井船 2
图表 20:自升式钻井平台发展历程 2
图表 21: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展历程 2
图表 22:FPSO 2
图表 23:全球造船格局转变历程 2
图表 24:全球海工装备主要设计企业及产品 2
图表 25:全球海工装备主要制造企业及产品 2
图表 26:新加坡海工装备发展历程 2
图表 27:我国海洋工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2
图表 28:海洋工程产业链 2
图表 29:近三年中船集团经营效益(单位:亿元,%) 2
图表 30:近年中船重工海工业务收入情况 2
图表 31:2013年中船重工海工业务订单情况 2
图表 32:近三年中船集团经营效益(单位:亿元,%) 2
图表 33:上海外高桥海工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工程配套项目情况 2
图表 34:近年中集集团经营效益(单位:亿元,%) 2
图表 35: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2
图表 36:原油价格和海工装备需求对应关系 2
图表 37: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情况 2
图表 38:中国与新加坡、韩国的海工装备工期对比 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在船舶行业低迷的形势下,为了扭转业绩颓势,国内船企纷纷拓展海工装备领域。2013年,中船重工集团批量承接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多,占承接合同总金额的比重超过12%,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1%。
由于海上油气田勘探、开采设备的发展前景很被看好,海工装备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高价值订单的涌现,随着各国对大陆架资源的日益重视,海工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2014年我国海工装备市场仍将活跃,特别是浮式海工装备市场前景相对乐观。
2013年全年,我国承接各类海工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已经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订单共61座和一艘钻井船,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2013年,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科研项目在设计关键技术(总体方案、结构设计、系统集成、三维仿真、柔性构件等)、数字分析技术(稳性技术、动力定位、强度计算、疲劳寿命、耐撞性分析、构件涡振等)、模型试验技术(错泊定位、动力定位、风洞模型等)、平台总装制造技术(精度控制、系统安装、专业模块制造、整体提升合拢、无余量建造、动力推进水下安装等)、专用焊接技术(焊接规范标准、高强度钢钢焊接工艺、残余应力控制、高压管线焊接等)等方面均取得进步和突破,这有力的支撑了先进产品开发,缩短了建造周期,提高了建造质量,取得了明显效益。2013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或联合设计多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风电作业平台、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深水高性能物探船、5万吨半潜驳、油田增产船、海洋居住船、风电基础运输船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海洋工程船。
制造能源设备是价格昂贵,劳动密集且漫长的过程,全球能源公司正试图削减成本,中国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性价比弥补了了其相对缺乏经验的弱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能够以1.7-1.8亿美元的报价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远低于新加坡的报价2-2.2亿美元。中国制造商生产的陆上钻机、钻探管、钻头、模块、泵和阀门报价不足其他地方价格的一半。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主要是指以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为载体的各项建造技术的集成关系,同时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多系统集成、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和配套系统供应商、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与承建商、下游海上钻采服务商及海洋石油化工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原材料采购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海洋石油钻井服务和采油服务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主要负责从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定制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持续为石油公司提供勘探、钻井和采油服务以及相关租赁服务。
目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已经全面涉足从上游的海洋工程产品设计、配套设备制造到下游的海洋工程总包建造,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条形成模式:海洋资源的需求——对海洋资源勘探、储量评估分析——“定制”化“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配套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运营——海洋资源供给。
(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布局
从地区分布看,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正在形成。
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地为主,聚集了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中海油天津塘沽基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等,产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而且拥有龙头企业中的三家––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和中集来福士。
长三角地区以南通、上海等地为主,代表企业是上海外高桥、上海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船务、振华重工、熔盛重工,产品侧重于高端装备,实力十分突出。该地区的产品种类丰富,除各类移动钻井平台外,还有居住平台、圆筒形FPSO、物探船等处于建造阶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南部的海工装备基地,主要以广州地区为主,包括中船澄西(广州)、中船黄埔、招商局重工、粤新、广机海工等海工船建造企业,同时辅之以各类平台、FPSO的修理或改装业务。招商局重工2013年获得6座钻井平台订单,其中有4座是自升式钻井平台,业绩不俗。
外商投资的海洋工程项目特点:从外商投资项目数量来看,江苏和山东最多,辽宁次之;从投资方式看,多数项目采用合资方式进行,中方控股居多;从投资产品结构看,大部分项目以生产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只有少部分涉及到海洋工程装备模块设计,表明外商投资项目最核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并未转移到中国。我国目前仍处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的价值低端,仅涉足部分海洋平台和海洋钢结构及部分平台装备设备的建造。
(二)长三角地区
上海市:
近年来,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产业布局得到不断优化。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实,2012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58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9%,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造船企业,包括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13年底,上海拥有规模以上造船企业75家,资产规模945亿元。受船舶行业低迷影响,近两年,上海船舶行业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呈下滑的趋势,销售收入也在下滑,但在船舶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海工设备制造却表现突出:2013年,上海外高桥船厂设计和建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顺利下水;上海振华重工自主研发建造的海上钻井平台成功出售;外高桥船厂与新加坡船东签订了“2+2”艘CJ46-X100-D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英国能源运输公司Navigator Holdings获得了最多5艘液化气船订单。
上海市汇集国内较强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科研院所众多,为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天然的港口和岸线资源为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产业主要布局在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和临港产业区(以船舶关键件制造、海洋工程设备等高端装备产业为核心)。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己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船舶产业链,目前主要以中船集团长兴基地、中海长兴修造船基地和振华重工长兴基地为主,三家央企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均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上海规划发展海洋产业,根据规划,上海将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水上工作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研制大深度潜水器、海底管线电缆检测装置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到2015年,实现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等三大板块形成400亿元产值。
江苏省:
江苏省是我国的造船第一大省,2013年,江苏省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承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第七年保持全国第一。目前,中国船企前10强有6个在江苏。2013年江苏省船舶产业向复苏轨道再进一步,1-11月江苏省手持造船订单同比增长10%。这是自2011年6月以来,经历29个月的深度调整后首次实现正增长,占到世界份额的17.9%、全国份额的40.5%。1-11月,江苏省新承接造船订单392艘1884.8万载重吨,同比增385.0%,占世界市场份额16.1%,占全国份额36.4%。产业竞争力在提升。
伴随着行业洗牌调整,带来产业集聚度逐步提高。目前,江苏省13家重点造船企业的新承接订单占到全省份额的93.4%,比2010年底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单结构从传统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延伸到海洋工程装备、液化天然气船等特种船舶,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都大幅提升。南通、泰州、扬州、南京等主要造船生产区生产情况继续保持平稳,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92.4%,新承订单占全省的87.1%,手持订单占全省的90.8%。
南通市作为南方最大的海洋工程和造船业基地,拥有独有的发展海洋工程和造船业的自然禀赋,是唯一既靠江又临海的城市,绵延200多公里的海岸线、16.6万公顷滩涂,为新一轮沿海开发提供了资源条件。南京造船业较为发达,已形成集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游艇和配套业为一体的海洋工程船舶产业体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船舶及海洋工程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中远川崎、中远船务、江苏熔盛重工、韩通重工、振华重型装备等为龙头,以及吉宝(南通)船厂、惠生重工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等。
根据江苏制定的船舶产业调整方案,到2015年江苏将力争打造出5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船舶和海工装备总包企业,1-2家进入世界前10强。
浙江省:
2013年浙江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830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50%,创历史新高。以嘉绍大桥为代表的26个重点项目顺利建成,开工宁波—舟山港蛇移门30万吨级航道等23个重点项目,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等13个重点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带动交通运输量稳步增长。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8.1亿吨,继续雄居全球海港首位。杭甬运河全线通航,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全线动工,浙江的水上“大动脉”更为畅通,造船业率先受益。
目前浙江已形成以舟山、宁波地区为主的船舶工业发展新格局。舟山利用适宜发展海洋工程的优越岸线条件,依托引进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和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两大现代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其海洋综合开发能力建设。2013年,舟山海工装备开始规模化扩张,海工装备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突破,全年实现产值25.5亿元。截止2013年年底,全市手持海工装备订单超过100亿元,相继承接开建了2+2艘SSAV系列海洋工程生活平台、90米自升助航式作业平台、浮式石油生产储卸装置(FPSO)、炼油(RPLC)核心组件模块化建造项目、石油平台供应船等海工产品;宁波则充分发挥港口航运优势和便利的国际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中小型特种船舶制造产业,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占世界市场份额35%以上。
(二)环渤海地区
京津地区:
北京市凭借其人才与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加之众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依托天津港,临港经济区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聚集了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当前,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不少造船企业深陷困境之中,但坐落于临港经济区的中船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两艘新船顺利出坞。在船舶市场低迷,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旺盛的形势下,天津船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积极承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难度产品。近年来,太重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博迈科海洋工程平台制造、中际装备制造、鑫正临港重型装备等项目纷纷落户临港经济区,总投资接近500亿元。同时,临港经济区还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港口工业一体化优势,不断增强产品配套能力,引进了三易海工项目、昌盛装备制造项目、斯瑞特特种轮胎胶囊项目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配套和服务企业落户临港经济区,基本形成了零部件制造、研发、物流、科研及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较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山东省:
过去几年间,山东船舶工业形成了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以及配套业四个优势门类,涌现出北船重工、京鲁船业、威海船厂等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造船完工量居全国第五位,船舶产业年产能超过600万载重吨,产能利用率在50%左右。在船舶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的形势下,2014年2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将调整优化船舶产业产能结构作为首要任务,淘汰造修船低端落后产能,做大做强海工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游艇产业,促进配套服务业由弱变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船舶工业门类。提出了大力推进实施具备基础设计能力、市场需求量大的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重大集成创新项目,推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省内自主研发、设计、配套和总装建造。
山东省以青岛为主,烟台、威海为辅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随着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和山东省蓝色经济战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进一步吸引大项目、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引进国内船舶业巨头中船重工投资建厂,在青岛海西湾建设大型造修船基地;二是中石油、中海油、美国麦克德莫特等实力雄厚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陆续来青岛投资。目前,青岛已初步形成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船舶海洋工程产业项目有70%以上具备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较高层次的产业链条;拥有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辽宁省:
辽宁省以大连作为北方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凭借大连作为其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东北腹地与国际市场连接的主要通道和航运服务中心地位,以重化工为主工业基础雄厚的腹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建造、修理、配套、技术研发及试验设施等为一体的船舶工业体系。2013年上半年,辽宁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8%、9.7%和14.6%。其中,新接订单实现较大幅度增长。1-7月,新接订单298.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5.5%。在辽宁的11家造船企业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等排在该省前5位的船企技术实力强,资金实力雄厚,规模大,品牌亮,造船量能占全省的99%左右,是辽宁造船脱颖而出的主力。
海洋工程方面,由大连慧昌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投资建造的25方抓斗挖泥船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专家审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至450英尺水深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方案出台,并逐渐实现产业化。大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与挪威一家全球著名的深水钻井公司签订的两台最新高科技自升式钻井平台合同生效,每台建造资金达2.3亿美元。
依托港口优势,大连海工装备产业较快发展,已形成了长兴岛、开发区、旅顺口三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其中,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业为主,大连中远船务、新船重工舾装分厂以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坐落此地。长兴岛的临港工业园依托STX(大连)造船基地形成了韩国工业园和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区,船舶制造配套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形成。旅顺口的大连大正港海洋工程基地已引入中远船务工程集团、大连港集团、葫芦岛泊船重工渤海造船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将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河北省:
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规模以上造船企业11个,总资产97.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10亿元。
唐山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京津重要门户和连接东北亚的桥头堡,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工业需求为其高端装备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秦皇岛船舶工业基础,也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撑。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已入驻唐山,国内沿海最大重工装备制造基地——华电重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已然崛起。该项目一期已形成年产40台大型卸船机及集装箱岸桥、25台斗轮堆取料机、15台圆形料场堆取料机的生产能力。二期项目主要建设4.26万平方米厂房、一座3万吨专用海上作业船码头、组装场地及相应的环保、消防等辅助设施。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沿海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重工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填补了河北省大型港口设备和海洋重工装备制造的空白。
(四)珠三角地区
2013年广东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2个,资产规模为727.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4.9亿元。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广东新承接船舶订单3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超过约3成,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部分指标止跌回稳或恢复性增长。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呈现走强趋势,广东船舶工业适应新形势,奋力打造转型“升级版”。通过深化与国外海工设计公司等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项目研发,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进入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同时,该省还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穗企业为首,打响了提升产业集中度战役,力求通过推动骨干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3年,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制造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在钻井平台等高端海工产品制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一个明显标志就是海洋工程及辅助装备业开始走向深海领域。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订单金额达66.4亿元,同比增长1.5倍。2013年,承接了2座钻井平台和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并首次承接了6000马力(HP)深水供应船订单,迈出了广东船舶工业走向“深蓝”的坚实一步。
广东濒临南海,是我国海洋装备开发最具潜力的海洋经济大省之一。为加快广东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广东省发改委于2013年正式颁布了《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发展深水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海张力腿式生产平台、深海立柱式生产平台、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支持企业利用现有修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广东船舶工业中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岛修造船基地为代表的国有骨干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海洋平台建造,加快了向海工装备制造高端产品转型的步伐。2013年10月,号称全球迄今同类型FPSO改装中工程量最大、最复杂的海工项目“伊利亚贝拉”FPSO改装项目,在中船澄西远航船舶(广州)有限公司完工出厂,开创了我国华南地区FPSO改装之先河。一系列海工装备业绩的取得,标志着广东在抢占海工高端市场、推动产品转型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充分凸显出广东在海工装备制造与改装上的综合实力。
(一)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仍依赖国外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仍处于该行业的第三阵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目前仅能自主设计部分浅海海洋工程装备,基本未涉足高端、新型装备设计建造领域,更不具备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本是参照或直接引进国外技术,承接海洋工程产品订单,产品技术含量低。
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企业的海洋工程总包能力不足,设计研发能力薄弱,关键配套能力欠缺;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装备极少,且基本局限于浅海装备或后期设计制造,在深海装备的前端设计方面还是空白;高端海工配套设备大多被国外供应商垄断,我国仅在低端海工配套产品领域占有一定的份额,核心配套设备尤其是上层处理模块、水下维修作业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难以满足国内油气公司的需求。
(二)工程产业化不成熟,缺乏总承包能力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仍处于培育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产品利润较低。此外,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通常采用项目管理制,总承包商需要具备较高的项目管理能力,负责海洋工程装备的整体性能、可靠性等各方面,因此总承包能力对提高项目附加值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是分包项目,主要从事装备主体结构建造,多数企业仍不具备总承包能力。目前,不少企业仍然只重视装备主体结构物制造,忽视或轻视相关配套链条的完善,难以提升总承包能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仍处于海洋工程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对产业链条完善和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体系,成为真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短板”,这也是我国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最大的隐患。
(三)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结构性产能过剩显露
国内企业的海工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早期以中低端装备为主,主要集中在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近几年才开始涉足高端装备制造,在钻井装备制造方面实力较强,但在生产装备制造方面能力较弱,尤其是在高端生产装备设计、建造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近年来,国内很多大型船舶企业纷纷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努力扩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造船业鼎盛时期一拥而上的局面再度显现。然而,受技术、人才及配套支持限制,国内海洋工程产品竞争领域重叠严重,主要集中在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竞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基本空白,海洋工程企业扎堆于价值链低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供求结构不均衡,初现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
根据沿海地区规划、在建的30多个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其中仅5个项目——江苏启东新加坡遨拓海洋工程项目、天津渤油船舶工程、大连新加坡万邦集团海洋工程项目、惠生(南通)重工项目和深圳巨涛海工项目的主营业务为生产模块及设备,其余项目均以海洋工程装备的平台及工程船舶制造为主,地区间重复建设严重,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低质化竞争领域重叠。根据项目规划、建设或其设施投资推算的产能,预计我国目前现有、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可达到的生产能力为:平台生产能力为117座/年,FPSO为3艘/年。
与此同时,因造船产能过剩和部分企业盲目加入导致的无序竞争,使得企业盈利空间相对有限。目前我国仅具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能力的企业就多达14家,明显多于韩国和新加坡,产业集中度不高的弊端正在显现。我国的接单能力确实超过了新加坡,但是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海工装备制造的低端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四)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统一性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此背景,沿海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关于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法律以地方规章、文件为主,而涉及高级别的法律法规甚少。
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同时涉及产业技术规范和国际公约,我国仅仅依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加以调整,各地方独立操作实施,缺乏统一性、可操作性,导致产业发展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其所触及的法律法规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