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2月电信/IT行业监测报告

中国电商市场世界第一,但网络消费信心刚及格

 

继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打造的全球最大规模的网购狂欢节“双十一”之后,其塑造的又一个电商购物狂潮“12·12”将至。阿里巴巴的“双十一”销售额已达571亿元,消费者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毕马威(KPMG)的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2020年将达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电商市场规模的总和。

 

但是,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首次监测结果显示,中国网络消费信心指数为68.7分(百分制)—也就是说,仅仅及格。

支付便利 质量有限

 

通过网络消费信心指数二级指标权重分析,再一次证明,决定电子商务革命性意义的是电子支付。其中,网络消费便捷性指标甚至高达77.2分,成为推动网络消费信心走高的因素。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正面的。美国《纽约时报》略带嘲弄的告诉他们的读者“从周二夜间开始,中国消费者在光棍节期间在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网站上下的2.785亿个订单将开始发货,运输工具主要是卡车。这些货物将穿过一片与美国大小相当的山峦遍布的陆地。”美国人在等着看笑话,看看中国的“上帝”们对这个市场信心能持续多久。

 

在“权重-得分两维矩阵分析”中,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商家的信誉、产品的质量、个人经济状况及预期5个指标属于“高权重-低得分”类型。

 

一线稀罕 二线稀疏

 

调查发现,二线城市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信心总分上与一线城市差距不大(一线:68.9分;二线:68.5分;)。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对于综合反映商家信誉、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公道性的网络消费可靠性指标,二线城市消费者的评分甚至高于一线城市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好感度可见一斑。

 

但是,受到收入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二线城市对于网络消费时机的认同低于一线城市。

 

此外,二线城市对网络消费便捷性的评价低于一线城市(一线:60.7分,二线:59.5分),其中以物流快捷性的问题最为突出(一线:70.9分,二线:67.8分),其差距甚至超过了物流安全性问题(一线:68.6分;二线:67.8分)。

 

男欢女爱 男莽女慎

 

2014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在接受央视访谈称要感谢中国的“败家女人”。但调查显示,女性对网络消费的信心反而低于男性(女性:67.9分;男性:69.7分)。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在网络消费时机的认同度上明显高于男性,但受制于对网络消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信任,反而信心较低。

 

本次调查显示44%的女性认为现在是网上花钱的好时机,她们对网络消费时机的认同度高于男性(男性:64.4分;女性:65.3分),这是在线下消费时机判断中没有出现的情况(男性:53分;女性:51.7分)。

 

但女性对网络消费可靠性各方面评分均低于男性,网络消费中各环节安全性的担忧程度均高于男性。其中差距最大是对产品质量水平的评分,和对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担忧。

 

甫能及格 任重道远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超过美国了,世界第一了……中国网络消费的可靠性有限……没错,网络消费的便捷性让其受到的关注远超传统意义的线下消费,但其安全性有待提高,我们务必走善始善终的道路。

 

调查显示,半数月均网络消费超过千元或超过7单次的“重度网络消费者”,在各方面对网络消费的信心评价越来越高,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视为网购市场的固定人群,即中国网络消费已经具备基本的“生力军”,加上中国经济环境和综合国力等大环境、大方向的稳步发展,中国网络消费的良性循环终将实现。

揭穿售假网商:近七成90后勇敢差评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网购假货主题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在C2C网购平台上买过假货;近六成剁手族会在买到假货后退掉、如实差评;虽然不愿意买假货,但还是有四成受访者刻意购买仿冒名牌,而其中,仿真服装是消费者购买最多的仿真品。

 

网购假货哪家“强”:C2C独占鳌头

调查显示,735名受访者中,仅有24.6%没有在各类网购平台买到过假货。数量众多“假货”消费者们(75%),在C2C平台(客户间提供电子商务活动平台的网站,如淘宝、拍拍网等)上购买到过假货的比例最多,为54.6%,远高于B2C平台27.1%(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如京东、亚马逊等)。在新兴的“微商”中,买到过假货的也已经超过一成(微信公众号18.1%、微信朋友圈12.7%)。

深入调查发现,男性受访者在C2C平台上购买的假货比例要高于女性(男:58.0%→女性:51.5%),但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更易“骗到”女受访者(微信公众号:女性19.1%→男性16.9%;微信朋友圈:女性14.3%→男性10.8%)。

 

买到假货,三成人不揭穿

 

网购看不见摸不着,必然伴有风险。那么买到假货之后,消费者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调查发现:近六成(59.6%)消费者较为理性,在买到假货之后选择“退换货、如实差评/留言说明情况”,也有37.4%的剁手族们“自认倒霉,给予差评以警示其他消费者”,更有维权者(5.1%)选择“向监管机构投诉”,大力维护自己的网购权利。但仍然有近三成人选择了不揭露:其中20.2%受访者买到假货后“退换货、但却留下好评”,还有8.7%的受访者选择“默不作声”(不退换货、也不给予差评或说明)。

在买到假货后的处理方面,90后显现出其“坚定维权”的一面,有66.0%选择“退换货、差评”,高于80后的38.5%和70后37.0%;70后和80后虽然也首选“退换货、如实差评/留言说明情况”,但选择“退换货、但留下好评”的比例高出90后七八个百分点。

四成人在C2C平台上可以买名牌仿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调查显示:人们刻意在C2C平台上购买名牌仿真品的比例最高,为40.3%;其次是B2C平台。

有趣的是,恋爱中的受访者似乎更爱在网上淘的名牌仿真,在C2C和B2C网购平台刻意购买仿真名牌的比例比单身和已婚族几乎均要高(恋爱:50.7%→23.2%;单身:34.6%→14.3%;已婚:40.8%→21.4%)。

进一步调查显示,人们在网上购买的名牌仿真产品最多的是服装,比例是53.3%,其次是化妆品(32.4%)、箱包(29.8%)和鞋帽(27.2%),手机数码甚至食品也超过一成。

附图 购买名牌产品仿冒品的种类-排名前六(%)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中购买服装和鞋帽仿品比例反超女性(服装:55.8%→50.9%;鞋帽:33.0%→22.1%),女性则在化妆品和箱包上刻意购买仿品更多(化妆品:39.4%→24.4%;箱包:31.9%→27.4%)。

 

 

平台化联合营销,未来粉丝经济的一种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流量为王”之外,“有人则有一切”也是一条真理。近期不断被炒热的就是“粉丝经济”就是一种体现—粉丝可以重复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粉丝可以对服务提出可行的建议,粉丝可以提出产品创意,粉丝可以进行口碑的传播……所以,只要掌握足够的粉丝、用户,这些活生生的“忠实粉”,可以为企业做很多企业做不好、不能做的事。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开始特别关注维护自身的客户,希望通过与粉丝的沟通,让粉丝能够给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价值。但回顾近年来的成功案例,当我们提“粉丝的价值”时,除了“小米”、“苹果”、电影“小时代”外,又有多少真正为人熟知的案例。如果我们仔细斟酌下的话,“小米”、“苹果”吸引的是“数码产品发烧友”,“小时代”则所代表的明星效应(无论是文艺还是娱乐界),但现在看来,又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这样的红利呢?换而言之,如果企业所在的行业和“智能技术”、“数码技术”关联不大、“明星效应”相对有限,可能企业很难让天然的粉丝深度的卷入进来。毕竟,有多少消费者对“压缩机”感兴趣,又有多少人愿意天天讨论某个品牌的矿泉水?当我们所处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并不是消费者高讨论度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与粉丝进行沟通?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基于零点的经验和思考,我们提出了消费者在线的若干层次的需求:比如获取信息的需求、表达专业的身份地位、给予或者寻求帮助、分享、社交、找乐子。但凡成功的消费者聚集的线上平台,都会满足其中一种或者多种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规划消费者沟通策略的平台(无论是微信、线上bbs还是独立的app),并对消费者的线上需求有所考虑,希望能够黏住自己的目标客群,最大化粉丝的利益。

当然,这在初期,一些先锋企业可以考虑这样来操作;但这一模式逐渐成熟后,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平台,都想吸引消费者来进行参与互动的话,那么消费者需要有越来越多的社区账号、越来越多的app,消费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们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平台上活跃,显然这非常的不现实: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粉丝维护与粉丝价值实现的时候,势必出现消费者自然分群,每个消费者只关注那么几个app、上那么几个有限的社区,那么行业中第四、第五的品牌可能就没有机会;同样消费者个人喜好、品牌偏好不同,在有限的能够抓住粉丝的平台上,粉丝也被“摊薄”;对于低关注度的行业往往很难吸引消费者—显然,未来这一方式并不能为所有的企业与平台获益。

所以,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如果现在就能充分认识到这一未来可能的问题的话,最现实的策略就是“联合”的对消费者进行维护。之前就有很多企业尝试过联合营销,但这也基本停留在战术层面,并没有当成一个固化的战略来推行。但在未来,笔者认为这将成为一种企业之间固态化合作的一种模式—目标用户群相近的、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对客户进行沟通维护,这当然对企业理念有巨大的挑战,毕竟这需要与其他企业共享自己的客户。但总体上,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

粉丝有足够多聚集:不同企业的客户群彼此略有差异,共享客户可以最大化客群;

粉丝有多元化的利益:一家企业的营销资源是有限的,平台化的联合消费者管理模式可以吸引无限多的目标客群相近的企业,多元化的营销资源可以注入,为粉丝带来更多的价值;

 

节约粉丝的参与成本、提高数据利用率:在同样一个平台中消费者的参与数据为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消费者的有限参与的数据最大化使用;

节约企业的运维资源:对于平台的基础运营维护,在各个参与企业中分摊,降低每个企业的人力物力。

所以,对于想更多的抓住“粉”、想更好的维护“粉”的企业来说,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尝试下,未来也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品牌商的app,如何成为企业链接消费者的“导航仪”

目前,数字化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也开始审视自身的消费者沟通与销售、服务模式:既然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缺乏与消费者的互动,直接销售、服务人员面对面沟通等“一对一”的沟通方式缺乏效率,因而更愿意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与消费者进行交流,这貌似是成本最节约的方式。而在近期最常用的方式中,微信公共账号、app是两种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微信端的开发成本低同时具备一些基本的沟通功能,并且借助微信平台更容易做推广,但app可承载在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不受企业平台的各种政策限制以及数据所有权的保证也成为很多企业的偏好。

而有数据显示,2013年APP下载量达到了1020亿次,市场需求巨大,需求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已经从网络浏览转向使用APP,这也为各个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与目标受众沟通的app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同时,星巴克、优衣库、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在app领域试水的成功也起到良好的示范,但是各家企业也非常明白,没有了微信这样大的流量端口的支持,面对市场上上百万App的竞争,能够让用户小小的手机端有自己的app也并非容易。

根据零点2014年上半年的研究数据表明,金融类app的安装渗透率最高,在50%左右,高于其他类型app 10%左右。而排在后续几位的分别是餐饮、服装、娱乐服务、数码产品等,安装渗透率多在30-40%,而这几类显然是生活化程度更高、消费者日常接触更紧密的快消领域。那么如果商家既不是银行、也不是这种类似快消的领域,是不是我们企业基本上没有机会?

从金融类app的高渗透率我们看到,这类app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其支付功能与不同的商品、服务对接,因而更具有“平台化”的特性。平台化给消费者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在手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不用装多个app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对于实体企业而言,自身只是单一产品、销售服务的提供商,是否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也不完全如是。如果企业能够找到自身与多方的利益结合点,并据此来建立多方联系的平台,也可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冷柜制造商不再仅仅卖冷柜,而是构建冷柜使用商、实际消费者的沟通交易平台,汽车制造商也不再仅仅卖汽车,而构建消费者、销售机构、维修保养机构、车险服务机构等综合服务平台……这种“平台”的规划与建设虽然对企业而言困难重重,也未必一定能够成功,但一旦有所突破必然在市场中找到自身新的定位。

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转型为“平台化”企业有风险、有困难,那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围绕现有的资源建立与消费者建立关系。从消费者下载特定品牌、特定商家的app的原因来看,实惠与优惠(50%)、参加品牌线上活动(35%)是最核心的原因,无论是宝洁的“摇一摇”还是星巴克的“闹钟”,无论是直接的兑换还是直接的折扣,无一不和 “优惠”挂钩。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如何让app上的活动“更加有意思”上,这也是对绝大多数企业的挑战—如果同业的竞争对手也在做类似的优惠,企业岂不是又陷入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当然,除了实惠外,app也需要具备其他的基本的功能—至少,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苹果熟了,黄牛黄了

秋天到了,让人垂涎的不仅仅是挂在枝头红艳艳的苹果,还有蒂姆库克手中或金闪闪或银晃晃的“苹果”。距离9月10日苹果新一代手机发布会已过一整月,“iPhone效应”还在持续发酵中:9月19日iPhone6和6 plus首发,10月17日将与中国内地上市。iPhone热度未退,又有传言称苹果公司将在10月16日的发布会推出新款iPad平板电脑和iMac电脑。看来这股苹果热潮势必要延烧好几个月了。

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

本次调查中,超过两成(20.6%)的受访者正眼盯着iPhone6、手攥着荷包地打算将新一代苹果手机收入囊中。这一数据与零点7月份调查所得数据基本持平。而在百度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在智能手机用户群当中,Android手机份额已经达到79%,iPhone份额仅为13%。可见,有打算购买的受访者比例高于目前iPhone的市场份额,新一代苹果手机如何助力iPhone中国市场份额扩大,我们将拭目以待。

附图 今年是否打算购买iPhone6

 

在即将涌现的新一批苹果手机购买大军中,主力为80后生人。据调查,在有购买iPhone6意愿的受访者中,80后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为58.3%,其次为70后(29.8%)和90后(9.9%),60后仅为2.0%。娘子军在iPhone6销售成绩中也能顶起半边天。数据显示,打算购买新一代苹果手机女性受访者占比为52.3%,这个比例还略高于男性受访者(47.7%)。

苹果新品一出,感到肾疼的多还是果粉们。在打算购买iPhone6的受访者中,70.9%为苹果手机现有用户,还有20.5%为打算回归iPhone怀抱的苹果手机流失用户,而仅有8.6%为想要转投iPhone阵营的非苹果手机用户。

黄牛们垂涎的蛋糕有多大?

中国大陆无缘本次iPhone6和6 plus的首发,在9月中期甚至出现了中国大陆要到明年才有iPhone上市的传言。是成为小伙伴们眼中的土豪去购买热腾腾的第一手苹果,还是等国内发行?这对于果粉始终是个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在打算购买新一代iPhone的消费者中,近两成(21.9%)会等不及地通过各种途径去抢购新鲜的苹果手机。也就是说,在各大国外市场抢货囤货的黄牛党们瞄准的就是这约20%的市场。iPhone6将在本月17日登陆中国内地,消息一放,不仅给众多苦苦等待的或已经急不可耐的果粉们一个惊喜,更把黄牛党打了个措手不及——iPhone6水货售价大幅跳水,当初iPhone6囤得越多如今就亏得越多,难怪江湖有言:“有一个iPhone6是土豪,有一堆iPhone6是悲哀。”看来这20%市场的蛋糕,黄牛党们是吞不下肚了。

 

 

大学生智能机:三星小胜苹果

作为电子产品的主力军,大学生担任时代的弄潮儿,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手机、电脑、单反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MP4、PSP是他们的最爱,那么大学生的电子产品拥有情况是怎样的呢?品牌选择又是怎么样的呢?零点指标数据2014年最新完成的“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调查”显示:

大学生电子产品拥有情况未跨越“非必需”鸿沟

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具有群众基础,97.4%的大学生有智能手机,90.1%的大学生有个人电脑;但对于相对而言娱乐色彩更浓的“非必需”平板电脑和单反相机拥有率逊色许多,只有28.5%的大学生有平板电脑,13.9%的大学生有单反相机。

一线城市的“XP”用户比例(34.6%)低于二、三线城市(55.6%);年轻用户比例也明显低于中老年用户(18-34岁,39.4%;35岁及以上,48.9%)。

有趣的是,在承认自己的电脑使用盗版系统的用户中,60.4%使用的是“XP”系统,远高于正版用户(36.4%)。

媒体一度猜测“XP挤占W7与W8市场”和“XP系统盗版泛滥”是微软停止“XP”服务的主要原因,以上数据结果验证了这两个事实。

美系品牌遭亚系围剿,三星已成“电子男神”

作为最容易被电子产品吸引的一代人,当下大学生对电子产品品牌的选择备受关注,本次调查显示:

智能手机:三星28.4%和苹果27.4%为主,两个国内品牌(小米:9.1%;华为:8.7%;)虽然排名在三四位,但份额有较大落差;

个人电脑:联想份额占到近三成(28.8%)、戴尔和惠普分列二三(19.4%,11.7%);

平板电脑:苹果ipad系列产品毫无悬念摘得桂冠,几乎占据半壁江山(45.2%),三星、联想则合力瓜分剩余四成左右份额(26.9%,12.9%);

单反相机:日系产品一家独大,佳能、尼康、索尼排名一至三位(43.9%、32.8%和16.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还是平板电脑,女生拥有三星品牌的比例均略高于男生,已然成为“电子男神”品牌。

智能手机:苹果最受中小城市大学生青睐

在智能手机的品牌选择上,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品牌偏好。相比较而言,三星、索尼智能手机在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中占主打地位,苹果和HTC在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中占主打地位,小米和诺基亚是来自县城大学生的主打品牌,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主打品牌是华为和LG,中兴和魅族是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主打品牌。

附图 各大品牌智能手机在来自不同地方大学生中的比例(%

 

 

 

公共领域Wifi入口未来商业价值展望

在互联网领域,“流量就是生命”,所以掌握“入口”很重要,入口就意味着有丰富的流量,而且作为入口“门户”本身又有很多展示的机会,按照点击收费又成为另外一条生财的渠道–这也是很多互联网门户类企业典型的盈利模式。近日,关于公共空间wifi入口的讨论受到更多关注,连接wifi本身也就是为用户提供了“入口”,提供者天然的掌握了流量资源。

作为近期的热点,wifi 提供者的资源应用问题讨论也不乏深度的思考,笔者公司内部与相关企业有过多次的讨论,就此也发表些浅见。从资源拥有者(或者说wifi提供者)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有两大类型(如果只讨论公共空间wifi环境而不考虑家庭内的话):一是wifi环境基础设施提供商,作为电信企业的合作伙伴,他们承担了各类终端合作者(包括商超、机场、咖啡厅、体育场馆、汽车4s店等)谈判、设备提供与维修的职责,只要终端用户没有买断数据的权限,设施提供商就可以很方便的记录wifi使用者的应用痕迹;另外一类是以大悦城、红星美凯龙等大型、超大型mall,从关注自身客户以及数据资源价值角度,他们则往往“一次性买断”,将用户wifi使用数据截留在内部使用。

虽然“数据截留在企业内部”代表了企业对数据使用有更多的意识和思考,意识到了数据的价值,比如基于三角定位可以做用户的行走流程分析形成热点图,可以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而获取用户的偏好;但从长远来看,笔者觉得wifi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未来更有发展前景,因为它更具有平台性,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不同的数据,这些一旦打通将使资源得到最为高效的利用—虽然大多数wifi基础设施提供商尚未意识到这一价值所带来的自身盈利模式的颠覆性革命。

 

作为流量的总入口,“wifi”入口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基础的是流量入口,拥有wifi入口的企业可以为其他电商类企业进行引流,按照引流数量和效果进行收费。之所以称之为最基础的,是因为绝大多数有一些互联网基本逻辑认识的人都可以想到,而且是大多数拥有流量资源的企业都已经开始运作的模式。其次是广告展示模式。这也是大多数流量入口已经在做的商业模式。但这一模式也在受到挑战—流量入口是按照千人展示率收费的,但在消费者对展示广告日益反感、诱惑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这种广告能够有多大价值是很多广告主的困惑。

以上两种模式赚的是“quick money”,在流量入口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未来商业延展性就比较弱。之所以笔者认为基础环境提供商更有前景,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多的延展性服务。从数据服务的角度上讲,可以有三个层次的产品:一是针对场所的即时性评估反馈,比如用户连接wifi一段时间即可对场所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估;二是局部数据标准服务,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在资金和精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购买用户在本场所的使用数据分析,从而较为精准的了解自身客户的特点与偏好,数据提供方甚至可以做成标准化软件产品,更为方便中小型企业使用;第三种数据服务是全链条数据分析,一旦将用户在不同场所wifi使用数据打通,庞大的数据链条能够进行多维度用户分析,无论是标准化数据报告还是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有更为深度的对用户行为的理解。

更进一步,在数据服务之上, wifi入口更容易像“平台化”企业来进行运作,比如基于定位与周边餐饮娱乐资源整合,不仅给周边基于用户的服务性企业提供展示广告位,更多的是提供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基于位置和地图,给用户更多的信息指引;基于用户wifi习惯,提供等待时游戏、新闻、小说服务……在这样的思路下,不仅是导流量、卖广告,更多的是将用户“留”在平台上,而对于平台企业来说,有人,就有无限的机会。

因此,具有天然流量优势的入口型企业千万别把资源浪费了,服务的延展、商业模式的转型,才有未来无限的可能。

 

5.5寸iPhone6推迟上市恐怨声载道

最新传言称苹果将在9月15日发布下一代iPhone, 2014年零点指标数据手机调查数据显示:新一代大屏5.5寸iPhone和旧款5系列将成为消费者换机目标;对新苹果机抢购最买账的仍然是90后;在历代苹果机中,iPhone4s被拥有率最高(20.6%),且被认为是最经典机型(24.3%)。

 

iPhone4s:最“天长地久”,最“曾经拥有”

24.3%的消费者认为iPhone4s是苹果机经典款,其次是iPhone4(17.8%)。20.6%的消费者都表示自己曾经使用iPhone4s,其他则不足15%,拥有率最低的是iPhone5c(仅占0.9%)。目前最新的iphone5s拥有率略高于第一代苹果产品(iPhone5s:6.5%,iPhone:3.3%)。

 

你是我的大呀大苹果:5.5寸大屏最受追捧

本次调查中,只有65.6%的受访者能hold住不买新一代iPhone,明确表示会购买者达两成(21.2%)。在打算购买新一代iPhone的消费者中,13.5%消费者表示会买5.5寸的iPhone6,打算买4.7寸的则缩水一半(7.7%)。

10.2%的消费者会因为降价去买iPhone5,5c或5s,甚至还有2.9%的受访者会因新机上市而去买iPhone4s及以前的苹果手机。在打算购买新一代iPhone的消费者中,三成会在它上市后第一时间抢购,其中90后会第一时间入手的比例高达53.8%(80后:28.6%;70后:32.5%;60后:0%)

买锤子手机,不仅为老罗,更为性价比高

本次调查显示:仅5%的消费者打算购买锤子手机,还有42.8%的消费者没想好、在犹豫。在表示会购机的消费者中,看重锤子手机的性价比高的最多(占68.4%),其次就是喜欢老罗对品质的极致追求(34.2%)和想尝试一下新品牌(31.6%)。老罗个人品牌对产品品牌有相当影响,但性价比仍为王道,想开拓一片天地,锤子道亦远。

城市居民日均使用移动互联网2.5小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为5亿,年增长率达到19.1%。

零点指标数据2014年5月网调显示:

近九成城市居民每天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

每天都会使用PC终端和移动终端登录互联网的用户分别占96.5%和88.6%,日均使用时长分别为6.1小时和2.5小时。从用户年龄特征看,中老年用户每日登录PC终端的比例更高;而年轻用户每日登录移动互联网的比例更高。一线城市居民通过两类终端使用互联网的时长普遍高于二线城市。

过去一年,七成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有所增加

在过去一年中,表示“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有所增加”的受访者比例达到67.6%,而传统PC用户的这一比例仅34.6%。同时,18.9%受访者表示“使用PC终端登录互联网的时长有所减少”。

分别有63%和55.5%用户表示使用移动终端“登录微信”和“浏览新闻”的比例要高于PC终端。

 

最常使用4G入网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仅占1.1%

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入网方式为WIFI(77.3%),3G与2G网络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7.9%和2.4%。高收入群体使用3G网络的比例更高(低收入群体,7.7%;中等收入群体,16.7%;高收入群体,25%),而低收入群体则对WIFI更为依赖。

最常使用4G连入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仅占1.1%。对于不选择4G网络的原因,69.6%认为是“资费太贵”,27.8%表示“适用终端太少”,25.3%则认为4G网络“覆盖范围太少”。

 

八成用户不愿和“XP”分手

4月8日,微软停止对WindowsXP进行技术支持,这意味着13岁高龄的“XP”开始办理离职手续。零点指标数据刚刚完成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XP”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江山,而八成用户用“拖字诀”应对“XP”的告别。

操作系统市场份额,“XP能顶半边天”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XP”(44.9%)与W7(44.4%)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份额“各顶半边天”,而W8和Vista用户则共计占到一成。

一线城市的“XP”用户比例(34.6%)低于二、三线城市(55.6%);年轻用户比例也明显低于中老年用户(18-34岁,39.4%;35岁及以上,48.9%)。

有趣的是,在承认自己的电脑使用盗版系统的用户中,60.4%使用的是“XP”系统,远高于正版用户(36.4%)。

媒体一度猜测“XP挤占W7与W8市场”和“XP系统盗版泛滥”是微软停止“XP”服务的主要原因,以上数据结果验证了这两个事实。

应对“XP”告别,八成用户念“拖字诀”

面对微软停止技术支持,40%用户表示“不会更换系统,将一直继续使用XP”;另有37.8%则表示“会先用着XP,直到微软不提供任何服务为止”。这意味着,高达八成用户认可“三十六计,拖为上计”。愿意“更换操作系统”或“更换电脑”的用户比例分别仅为17.8%和2.2%。

对于不愿意更换操作系统的原因,79.3%用户认为是“已经习惯使用XP系统”,远高于其他选项的入选率;排在第2、3位的分别为“升级系统麻烦”(22.9%)和“电脑配置问题”(22.1%)。

同时检查

国际投资者要把握投资中国良机

更新于2017年3月13日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