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突出“创新创业”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首位,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这为东北振兴指明了方向: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制约东北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唯有创新才能迎来东北地区的再次振兴。

一、当前东北经济大幅下滑的根源在于内生活力不足

(一)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GDP增速排名靠后。其中,辽宁上半年GDP增速为2.6%,排名垫底;黑龙江增速为5.1%,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增速为6.1%,排名倒数第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占比高的工业来看,情况尤为严重。今年10月份,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13.3%,比9月的-7.6%下探5个百分点,吉林和黑龙江的情况略好,但整体仍不容乐观。

 
  东北地区经济断崖式下滑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除了受到国际经济复苏迟缓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影响以外,还有东北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一方面,由于东北地区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最深,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投资拉动,随着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量价齐跌,以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度下降,东北地区遭遇资源和环境制约显得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很多企业受传统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约束较大,难以适应市场层面的巨大变化,应对新常态的准备和能力都不足。同时,缺少适应力强的民营经济做有效支撑,也是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长期依赖资源和政策倾斜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强

 
  东北地区历来以资源丰富著称,建国后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依靠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政策倾斜,尤其是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给予很大的政策和财政扶持。长期的资源依赖和政策倾斜无形之中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也僵化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客观上增加了其创新与改革的惰性,使得市场竞争活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从第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措施来看,政策支持多偏向于规模大、基础好的重工业,资金更多的投向了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培育力度不够。

(三)内生活力不足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长期困扰东北地区发展的根源在于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一方面,体制机制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和能力不够。大中型国有企业历来是东北经济的支柱,但由于受到体制约束大、激励机制少、历史包袱较重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国有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东北的问题不在于国有企业多,而在于国有企业受到的束缚太多、缺少发展活力,难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整体环境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缺少数量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是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有活力的晴雨表,而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环境差也制约了内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创新投入不足。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0.6%0.6%,远低于全国2.08%的平均水平。二是人才流失严重。相关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出生后迁移省外人数占其出生省份现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17%77.06%86.85%,而且大多数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一)释放国有企业活力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基础

 
  国有企业是东北工业体系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东北最为重要的财政来源和技术进步载体。得益于十年振兴相关政策的扶持,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一度焕发活力,企业规模与技术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并未同步,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吸收进展缓慢,高端核心环节仍需外购,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没有得到根本性释放。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装备与能源市场低迷,竞争日益加剧,东北国有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上无法形成优势,加之人力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致使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尽管如此,国有企业的产业基础与人才优势仍未改变,东北地区的振兴离不开国有企业的繁荣,如何释放国有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依然是振兴东北工业的关键。必须要下大力气彻底转变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优先支持国企改革先行先试,真正做到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企业,让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释放民营企业活力是振兴东北经济的支撑

 
  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等特点,对市场需求变化更敏感,是推动产业创新、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长三角、珠三角的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拥有众多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区域特点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民营企业的发展资源大部分被国有企业挤占,错过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来看,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整体较低、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这也是导致东北地区产业配套不完善、市场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已经无法复制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路径,目前的关键是应充分把握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机遇,抓住国有企业的薄弱环节,逐步向高端化、服务化、新型化发展。同时,积极承接东部优质产能转移,引进科技型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在竞争中求生存、求突破、求发展。逐步形成国有企业引领、民营企业配套的产业格局,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三)释放大众创新创业活力是振兴东北经济的保障

 
  面对新常态,人口红利与资源红利逐步减弱,传统的投资驱动与规模扩张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发挥人才红利,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东北乃至我国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智力资源基础雄厚,但受体制、资金等因素影响,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科研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以行政代替市场推动产学研合作,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缺少合作平台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本地科技人员动力不足、大量外流。如何完善东北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留住并用好人才,使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保持东北地区增长活力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应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推动产学研用体系建设,明确责权利关系,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为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改革,打造公平、高效、便捷的政策链

 
  政策是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和产业保持活力的保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体系,是东北地区振兴的首要问题。要以国有企业改革、新产业体系构建为方向,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按照放宽审批、加强服务、做好保障、注重监管的原则,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打破原有体制弊端,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格局。同时,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继续推动技术改造,提高产业装备与技术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注重分业施策,形成龙头带动、配套完善、附加值高的产业链

 
  东北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大都集中于制造业,如何改善当前国有企业负重前行、民营企业发展迟缓的局面,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体系是东北振兴的关键。要把握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契机,在优势和特色产业上深耕细作,稳步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紧密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充分借鉴制造业发展的最新理念,鼓励企业尝试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前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政府搭台、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共享的创新链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无论是地区的经济稳定还是企业的繁荣,创新创业的活力都将是保持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要以打通产学研用各环节为着力点,以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突破口,以完善科技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为保障,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链条。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创新点,充分吸纳各地优势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打造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生态圈。

同时检查

国际投资者要把握投资中国良机

更新于2017年3月13日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