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回顾与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进程依然缓慢。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转型发展时期。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逆势突围,14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均突破8.5万亿元,双双实现平稳增长。未来随着”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入推进,智慧园区、中外合作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区、”区中园”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将不断涌现。

 


 

一、2015年发展回顾

 

(一)审批更为审慎,开发区数量增长趋于平稳

 

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2011年的219家增长到2015年的364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在2012-2013年间快速增长后,进入到平稳增长阶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背景下,国家级开发区的审批更为审慎,2014年新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共9家,增长率仅2.8%。2015年,新获批国家级开发区达到31家,增长率为9.3%。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区共145家,国家级经开区共219家。

 

图1  2011-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方略2016,01

 

(二)开发区经济增速放缓,国民经济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占全国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整体规模预计达到1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25%。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国家级开发区GDP增速却明显放缓,其中国家级高新区GDP增速从2011年的28.1%平缓下滑到2015年的15%,国家级经开区GDP增速则从2011年的51.9%急剧下滑到2015年的9%。赛迪方略预测未来国家级高新区GDP平均增速在10%左右,国家级经开区平均增速在7%左右。

 

图2  2011-2015年国家级开发区生产总值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方略整理2016,01

 

(三)中西部园区全面崛起,东中西”五三二”格局初成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产业合作的主平台,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仍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密集分布。在2015年新获批的31家国家级开发区中,16家位于东部地区。但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动下,伴随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开放,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东中西格局也有所优化。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分别为105家、55家、40家,占比分别为52.5%、27.5%、20.0%。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分别为182家、106家、76家,占比分别为50.0%、29.1%、20.9%。

 

图3  2010与2015年国家级高新区地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科技部、商务部网站,赛迪方略整理2016,01

 

(四)自主创新示范区高速扩围,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新区方面,2015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扩围,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先后设立了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等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机制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经开区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2015年,江苏、四川、湖北、陕西、青海等地纷纷出台了相关意见和支持政策。

 

(五)紧盯”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再启新篇

 

2015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战略推动下,中外合作产业园、生态园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市场开拓和科研合作显著增强。如陕西省开发区探索共建丝绸之路产业园区,西咸新区正在与俄罗斯共建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浙江省开发区形成了中意(宁波)生态园、中荷(嘉善)、中韩(衢州)、中瑞(萧山)、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1+10″的中外合作产业园格局;9月底,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市以广州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创建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

 

二、2016年发展趋势

 

(一)供给侧改革深化推进,”三高一新”产业吹响号角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将出实招,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然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以”三高一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崛起、再创业注入强劲动力和无限活力。国家级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高技术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技术收入不断增加;国家级经开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产业发展将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倾斜,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互联网+”上升国家战略,智慧园区试点大力推进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吉林高新区、南昌高新区等;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10家软件园区被确定为首批智慧园区试点;2015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化是园区升级发展的加速引擎,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智慧园区将迎来全新的建设热潮,尤其是可以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生态关系的专业型园区将成为可能性最大的落点。

 

(三)PPP模式加速推广应用,社会资本参与度全面提升

 

2010年以前,开发区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配套服务等工作,企业参与度较低。而2010年之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实体企业、资本市场构成了园区投资的共同体。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探索同社会资本共办”区中园”。随着混合所有制、金融体制改革、公私合营模式(PPP)的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社会资本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幅提升。2016年,”企业出钱,政府出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投融资模式有望全面实施,相关的PPP项目将呈”井喷”之势。

 

(四)城镇化点题”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成共答题目

 

近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开发区已经完成了”七通一平”,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更实现了”九通一平”。国家级开发区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加快了住房、医院、学校、休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产城融合。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国家级开发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探索步伐将加快。

 

三、对策建议

 

(一)管理做减法、服务做加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园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双方有效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优质便企服务平台;二是创新园区考核机制,将单纯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转化为以投资者满意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逐步把政务服务环境、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企业成长性、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体现园区发展质量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二)”育苗基地”、”筑巢引凤”并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完善园区创新平台,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级创新载体,为企业发展提供从种子到大树的全生命周期支持,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二是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通过设立”引才津贴”、”人才公寓”等形式,着力吸引或培育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高端管理水平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拥有重大技术突破或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三)招商”按图索骥”、”全球采购”,重构开放发展格局

 

一是围绕园区重点发展产业,研究绘制相关产业发展的全球产业尖峰地图,”按图索骥”,加大招商引才力度,寻找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与产业发展尖峰区域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二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全球客商,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建设国际企业孵化机构,吸纳全球创业项目,促进全球高级要素向园区集聚。

 

(四)坚持”三生共融”、”四位一体”,优化园区软环境

 

一是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的理念,重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工程、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节能环保行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将高科技、新工艺、智能化应用于生产;二是加强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四位一体”的塑造,营造良好的园区文化氛围,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吸引高级人才留驻。内优环境,外塑形象,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发展”软环境”。

同时检查

国际投资者要把握投资中国良机

更新于2017年3月13日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