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走出去”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2015 年水泥行业景气指数持续下行,产量继续减少,利润大幅下滑,第三季度的景气指数仅为97.6,产品价格也降至7年来的最低水平。在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国家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应是我国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条新通道。目前走出去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任重道远。深入研究我国水泥行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难题,并寻求破解之道,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一.水泥行业”走出去”现状

 

 

(一)产品走出去受阻

我国水泥产品出口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是水泥行业走出去迈出的第一步。但受制于当时外贸市场发展不完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年均出口量仅有几百万吨。2005 年,得益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推广,出口量大幅攀升,2006 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随后受出口退税取消、国际金融危机、反倾销调查等多种因素影响,出口量自2008 年起迅速滑坡,近几年一直在低位徘徊。从出口目的国来看,主要集中在非洲、东盟地区。近年来,非洲国家水泥产能迅速扩张,大大挤占了我国水泥出口的空间。非洲最大的出口市场安哥拉甚至颁布了水泥进口禁令,规定自2015 年起,除了一些偏远省份外,禁止进口水泥。这导致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业务比重也一路走低,以海螺水泥为例,其产品出口业务比重从2005 年的17.1%下降至2015 年的2.6%

 

(二)技术装备走出去成效显著

我国水泥行业技术装备输出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东盟、巴基斯坦,出口的装备以生产普通硅酸盐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技术装备的质量和技术逐渐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且价格与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技术装备出口已占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国外承包的水泥生产线项目超过200 余条。其中,中材集团水泥工程EPC 业务市场占有率更是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随着技术装备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输出的装备也开始朝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出口目的国也从发展中国家逐步进入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企业发展也开始从单纯的装备输出向产业链后续服务、零配件供应等环节延伸。

 

(三)海外投资建厂起步

继产品和技术装备走出去后,近年来部分企业试水海外直接投资建厂,开始步入水泥行业走出去的新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建厂的区域主要以基础设施落后、市场需求空间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主,多集中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投资主体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仍以国有企业为主;投资方式绝大部分是采取与当地企业合资建设的方式,中方以控股形式参与生产经营。

 

 

二.水泥行业”走出去”需破解的难题

 

 

(一)税收歧视与退税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在走出去遇到的问题60%来自税收,其中又以税收歧视、税收争议等最为突出;税收难题既有来自投资目标国的,也有来自国内的。一是与投资国的税收争议。由于走出去的地区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不完善,企业易遭受不合理的税负或不公正的税收歧视,蒙受经济损失。比如,华新水泥在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中,其贷款利息享受免税待遇的问题就曾遭到投资国的拒绝,虽然经地方国税局及大使馆的协商沟通维权成功,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涉及税收金额较大时,维权及协商过程中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会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国内税收抵免政策。目前我国对走出去企业的所得税征管采用分国不分项限额法,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负担。按照现行的计算限额法,企业既难以享受低税负国家的税收优惠,在高税负国家企业要承担的税负也会上升。

 

(二)高融资门槛与风险

融资难是水泥行业走出去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一是当前国内水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贷款,但受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影响,致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门槛不断提高,在产能规模、企业性质等方面都要求较高,加之走出去的目标国主要集中在东盟、非洲等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需求多为5-10 年的中长期贷款,且回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二是走出去企业的国内信誉难以得到境外银行承认,在境外融资难度也较大,且非洲一些国家的贷款利率相比国内较高,即使融资成功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虽然国家一带一路和产能国际合作战略的实施,对走出去企业设立了一些财政奖励,但资金额度小、申报程序复杂、到位不及时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申报的积极性。

 

(三)人才引进与用工本地化难题

水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引进问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需协调当地政府、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文化等较为熟悉,更需要熟知在当地税务规则范围内,如何通过税收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税负,而这些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但受到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文化差异、制度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时缺乏优势。二是用工的本地化问题。在东盟、非洲等地区,其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比较落后,项目所需的大量技术和管理人员很难实现本地化。但为了保护当地人的就业需求,许多国家实施了严格的劳工配额管理制度,比如,缅甸规定,雇主只有在优先招聘缅甸公民而没有合适人选时才能申请引进外籍劳工,这就给走出去企业在项目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我国水泥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统一工作思路,探索长效推进机制,明确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引导企业有序、健康地走出去,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完善相应配套扶持政策,简化专项资金的申领程序,保证财政奖励及时到位,对走出去企业实施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综合限额抵免选择制的税收抵免政策,对走出去初期经营不稳定的企业,进行所得税优惠或减免。

 

(二)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为企业量身定制低息金融产品,同时允许企业以资产权益抵押申请境外贷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降低成本;进一步协调各大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对走出去的水泥企业提供出口贷款、技术服务贷款、海外投资贷款等多种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运用定向增发、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实现融资,同时借助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资信良好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债券,实现直接融资。

 

(三)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项目用工本地化率

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的合作,从国际谈判技巧、目标国法律制度、政治风险、审批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二是简化人才引进程序,从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保障,引进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熟悉国际市场变化和金融市场环境的综合型人才。三是深入了解目的国的劳工配额制度,提前申请好劳工配额,了解项目所在地大专院校的培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届毕业生招聘,同时与当地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合作,根据项目和岗位需求,加大对当地用工人员的培训。

 

(四)健全服务体系,发挥中介平台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组建水泥行业走出去产业联盟,加强资源、信息共享,推动水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抱团走出去的发展势头。二是建立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国外水泥行业招商项目信息、对外承包工程信息、对外劳务合作信息,以及国外水泥市场需求信息、国际水泥巨头对外投资信息等,加强中外水泥企业之间的投资信息交流。

 

(五)强化水泥行业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水泥行业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的创建管理体制,在资金投入、管理机构、投融资体制、支持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政策。二是完善配套设施,为示范基地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网络、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平台。三是总结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加强宣传、总结和推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在全行业进行推广。

同时检查

国际投资者要把握投资中国良机

更新于2017年3月13日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