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已死,战略永生


公元1世纪,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进入牛市,成为横跨欧亚非、怀抱地中海的超级帝国。彼时,2015年发生的难民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你成功上岸,也是国内游。

 

从根源上讲,现代管理战略理念主要源于技术革命、人文革命的西方近代思潮,和中国的统治“”权谋思维不太一样。探究战略管理的深刻关系,我们从西方文明的历史切入更合适一些。

 

对此,英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所著《罗马帝国的衰退和灭亡》一书中,给出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扩张的战略,毁灭因素增加,最终被野蛮人击溃。周掌柜觉得这是比较中肯的,逻辑合理。

 

古罗马帝国一直处于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其发源和发展源自合理的内外部战略有效性,管理不善只是质变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表象,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外部的。

 

另外一名英国历史学家J·B·伯里在其所著《后期罗马帝国史》一书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逐渐瓦解不能以任何概括的原因说明,而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造成的。

 

是的,探寻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偶然性,从企业角度叫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累积,超出管理的能力范围,就会产生质变。

 

 

管理的失败会加速腐朽的速度,但战略的失败会导致组织的灭亡;推动战略进化的往往是外部偶然性,而推动管理进化的更多是对内部确定性的追求,内外对比来看,战略的外部特征决定了领导者需要给予更多优先性。

 

 

一些对上市公司和创新公司的案例研究,也同样验证了上面的观察,重视战略的管理者所属企业拥有更强生命力,而痴迷于管理的企业家,往往公司到一定规模就会陷入瓶颈,现实中会被认为缺少破局的能力。

 

 

1管理真的死了吗?

 

 

罗马的故事,套用到战略管理的讨论中,可能有一些朋友还不是很适应,那么我们回到现代。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学界,有三个普遍的迷茫,第一个是对技术价值的讨论,很多人觉得技术精英已经把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管理软件写入了ERP中,企业能廉价的获得并执行,思想被边缘化;第二个是对大数据决策,企业家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从某种程度上似乎弱化了决策方法的价值;第三个是企业所处行业的野蛮人越来越多,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快速迭代,似乎关注市场竞争比关注内部管理更有价值!

 

我们还需要花钱去培养人具备各种能力吗?还是仅仅让人懂得应用智能机器就可以了?!是的,技术革命和全新的时代正在冲击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甚至冲击着管理大师的权威性。

 

管理这行现在变得非常有趣:

 

第一,这行仍被大师垄断,比如德鲁克老师一口气出了20多本书,阿姆查兰也出了10多本,这个出法基本上让后辈很难说话,于是业内站队拜师之风日盛。但是推崇这些大师的演讲大师,基本上都是很少读书的;

 

第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除了韦尔奇这种天生具备教授范儿的,包括乔布斯在内的管理者,都没有功夫总结管理实践,王石这种生活丰富的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思想更多从实践中被抽象,或者媒体传播的只言片语。

 

 

于是,管理成了拼学历、拼著作、拼大咖的”成功学”,这些年管理领域出了很多从来没有管理过企业但是写了很多书的伪大师。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成功的实践者都是从土匪般野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他们谈到的管理都是充满人文关怀的MBA教材。

 

问题确实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我们的时代被技术改写,我们的思想被数据替代,整个组织都在数据化,甚至周掌柜耸人听闻的觉得人类已经被计算机殖民,但是我们的管理还在用阐述大师经典的方式,用成功学偶像的方式传承;

 

——21世纪全球创业的土壤里,似乎看不到很多具备大公司管理基因的创业者获得成功,秩序早已成为禁锢,到处充斥着颠覆传统的野蛮人,大公司不断被颠覆,尽管大公司推崇的管理思想还寄生在商业的肌体里。

 

如果管理仅仅是为了显示发起者的阶级,那么我们就应该打倒它!

 

 

实际上,从工业革命开启的大规模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早已经融入人工智能中,传统的”管理”已经死掉了,伴随着诺基亚、雅虎等现金公司的没落,海尔、联想等传统偶像走下神坛,同时也映衬着特斯拉、亚马逊、谷歌、小米、乐视等公司的颠覆式创新。一批重视战略,而轻视管理的企业家,通过伟大需求的发现之旅,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时代。

 

 

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知名投资人和创业者Bill Gross对其投资和创立的200多家公司的分析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成功要素的第一点是Timing(时机),是雷军所谓的,也是我党所谓的战略机遇期

 

这个研究成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企业战略没有把握好机遇,再有钱,再好的主意,再强的执行和管理也没用。

 

 

是的,管理真的已经死了,顶级VC和顶级的创业者已经没有人讨论管理问题了,就像没有人讨论空气的价值一样。

 

 

2管理大师们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管理已死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起码出版商是不开心的,他们依托人们对过去的崇拜获取利润。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之前学习的东西都没用了,我们曾经崇拜过的大师难道真的和曾经追过的女孩一样,成为了青春的废墟?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几位管理大师的思想精髓,在这里或许我们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重新出发。

 

彼得·德鲁克:德鲁克被成为是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谈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可见德鲁克先生给与了实践极高的地位,进而他谈到管理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其强调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管理的实践必须要以知识和责任为基础。而对于管理的功能,我们看到,通过管理和实践,可以将静态的组织转化为动态的组织,以实现组织的绩效,从而也提升自我价值。

 

 

 

应该说这段话是在国内的管理学课堂是被广泛引用的,不过断章取义的看这段话并不代表大师的思想。大师对管理本质的解读更多的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面,这本书中,老先生用深情的文笔论证——管理是一个组织每个角色都应该具备的职能,这是对管理学一次超越和提升。德鲁克先生理论中管理本质的提炼是——管理是个体和组织互助的结果导向实践。

 

拉姆·查兰:CEO说:像企业家一样思考》是除了《执行》《成功领导者的八项核心能力》之外,查兰先生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掌柜认为最代表查兰风格和思维方式的作品,书中查兰先生总结商业领袖和街头小贩的商业智慧,提炼出企业经营6+2法则,即企业经营的六大关键要素和两大基础,六大关键要素是现金净流入、利润、周转率、资产收益率、业务增长、顾客,两大基础是知人善任、良好的沟通机制。坦率的说,这种抽象和总结的逻辑是非常MBA化的,也是很适应500强公司的战略执行惯性。查兰先生理论中对管理本质的概括是——经验和规则的创造性、高效率实践。

 

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日本 1894-1989)是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公司董事长,虽然松下现在已经在消费电子领域没落了,但是在管理上松下幸之助的贡献依然深刻的影响着现在的日本企业,包括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并且被大部分日本企业沿用至今。

 

 

另外在管理理念上,松下有几个核心观点:一、用发展观点对待一切事物和人;二、认识企业的经营使命和社会使命;三、人才管理领域的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四、组织和个人价值观角度排除困难,正确对待成功;五、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重组理念;六、造就人才,顺应时代而发展的人才战略。客观上,松下幸之助通常被认为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大师,他对管理本质的理解掌柜概括为——操控组织获得高效率。

 

稻盛和夫:是和松下幸之助一个级别的日本管理大师,稻盛的理论在最近几年在国内随着阿米巴经营方式的广泛传播,影响了很大一批企业家,更难能可贵的是稻盛先生的理论和互联网时代BUbusinessunit,业务单元)的灵活创新理念高度吻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稻盛先生出生于1932年,曾任世界500强京瓷和日航的董事长,经历了日本战争的失败和绝望中崛起的过程,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宏观上带有——绝望中的心性回归,他把管理的确定性行为融入到对人生的不确定追求中,提出了很多结合宗教的管理理论。微观上,阿米巴经营的核心理念小集体独立核算制度,导入全新的会计管理系统,应该说这两点是非常实战的,也是阿米巴私塾在中国被追捧的原因之一。总结稻盛和夫对于管理本质的理解是——天道+技术,是宏观哲学和微观精细化的融合。

 

陈春花:陈老师是国内推崇的管理大师,应该说陈老师是一位非常具备思辨能力的当代企业家。在她《经营的本质》一书中,陈老师认为,经营并没有我们感受到的那么难,企业活动中的一些普遍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透过复杂的商业现象找到企业经营中的基本因素,并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从而使得每个员工的行为与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相关。

 

 

 

这段话应该是比较符合陈老师对管理本质的看法。另外书中对于企业成功的看法也很有代表性,陈老师认为:持续的增长是战略胜利者的表现,她强调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也不是发展策略的流程,而是专业、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概括一下陈老师对管理本质的核心观点——管理是通过战术的力量取得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战略成功。

 

以上几位管理大师是从管理专家中挑选出来做的分析,应该说他们都具备极高的成就,帮助了很多企业走向成功。

 

 

不过我们大胆的审视一下他们的观点,还是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他们更多关注工业化生产时代的秩序以及效率,德鲁克更多的关注组织行为的结果,拉姆查兰更多的关注领导力,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和陈春花都很关注组织运行的规则。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边界被信息技术打破的时代,他们基于”企业”这块绿洲的思考,是严重脱离公司新型社群化母体的。

 

另一方面,基于工业化时代生产关系的局限,几位大师对于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极致产品的竞争策略关注甚少,而在企业内部的有效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种特质和二十一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割裂和脱节的。

 

 

靠减少管理摩擦力获得企业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创造需求、满足极致体验、大数据决策和重新跑马圈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企业家需要全新的外部战略,他们借助技术手段已经站在大师研究的肩膀上,或者说——技术进步打破信息不对称之后,让普通人拥有了大师级别的智慧。

 

因为人人都是管理大师,所以战略成了决定性力量吗?下面我们进一步剖析。

 

 

3如何跳出管理看战略?

 

 

如果管理都死了,那么运营企业靠什么?相信此刻应该有80%的读者表示不服。

 

这样回答是否恰当一些:传统管理死了,新时代的管理就是战略布局。

 

这里梳理一下对新时代战略的思考,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先不展开了:

 

·企业战略的第一要务是识别市场外部需求;

 

·战略执行的基础是在信息不对称中决策,依靠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

 

·战略设计的前提是基于对组织中利益相关方预期的理解;

 

·战略拓展的根本目的是确定组织在消费者正确的需求轨道上;

 

·战略布局的核心价值是提高公司生命力,包括抵抗外部压力的能力。

 

其中对于上市公司的战略阶梯,曾有过一个上市公司千亿之路战略咨询模型,可以代表战略大于管理的核心理念。如下图:

 

 

 

千亿之路是上市公司的战略地图,对于以上战略思维的培养和传承,掌柜更倾向于认为场景法则替代MBA式的案例法则,在传统的管理学习中,静态的研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这对人的想象力是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也需要对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创新。

 

举一个例子,把企业发展战略抽象成游泳法则,这是典型的场景化思维。这个思维中,我们没有固定的传播哪些结论,但是构思的场景对于研习者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游泳法则抽象于五大原则:

 

·重力原则——没有干预的组织受重力作用,会注定走向失败和堕落;

 

·浮力原则——生存基本原则,管理中的浮力产生来源是市场需求,浮力大小取决于满足刚需的体积,浮力动态的调整意味着需求动态的变化;

 

·摩擦力原则——前进最重要阻力是摩擦力,管理者需要在重力原则和浮力原则基础上找到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爆发力原则——爆发力取决于整个组织强壮程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效率和爆发形态有关,同时爆发力和持久力成反比;

 

·泳姿原则——不同泳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重力、浮力和摩擦力守恒原则,所以,商业模型本质上对组织管理效率影响不大。泳姿不是成功决定性因素,但是竞争决定性因素(游泳比赛)。

 

 

我们在这里的思考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请相信两点:中国在经济领域正在成为世界领袖,未来的商业战略研究应该由中国人引领;我们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也在领先世界,最伟大的实践在推动我们拥有最伟大的思想。

 

全球范围内,所有大型企业的业务边界都在被打破,面临着商业模式被创新公司颠覆的风险;创业公司成长的效率确实前所未有的改变了商业环境。

 

这是一个创新公司的野蛮人集体打劫的时代。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与巨头为敌的时代;

 

今天,商业领域内,实践者和思想家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每一个创新都在挑战着陈旧的经验,也在拉升商业的新高度。这是一个大格局的全新时代!

 

管理,再也不需要大师来阐述,它已经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杀手技能。

 

战略,伴随着全新个体大师般的演绎,永生于飞驰的商业战场。

 

我们,因为洞悉于此,先知于时代!

同时检查

国际投资者要把握投资中国良机

更新于2017年3月13日 0 …